找回密码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2639|回复: 0

建窯稀有產品之「鷓鴣斑」笠形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2 16: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後由 社長港都 於 2019-10-29 08:43 編輯

建窯稀有產品之「鷓鴣斑」笠形盞

011.jpg

      正如兔毫紋的呈色有多種變化一樣,鷓鴣斑也不一定全都是白點,也允許有多種色彩。 ”藏者所見有關“吉州窯”的書籍中,亦有“鷓鴣斑”圖片與文字。如劉楊、趙榮華著《吉州窯瓷鑑定與鑑賞》(簡稱“劉著”)與陳柏泉先生一樣,承襲了馮先銘的老觀點:“鷓鴣斑是吉安永和窯的獨特風格,建窯遺址中沒有發現這種標本。

    《清異錄》記載'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應為永和之誤。 ”確實,馮先生一直到去世前也無緣見到建窯“鷓鴣斑”殘片。而“劉著”到2001年還在“普及類”書籍中持嚴重滯後的觀點:“當時燒造鷓鴣斑的只有吉州窯,而這種鷓鴣斑盞和兔毫斑是宋代兩種最好的飲茶用具……而鷓鴣斑是吉州窯獨有的產品,建窯遺址中不曾發現這種標本, 《清異錄》記載的'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應為永和吉州窯之誤,而《陶雅》中把它與兔毫混為一談,那更屬錯誤了。

      ”高立人著《吉州永和窯》(簡稱“高著”)有“褐釉鷓鴣斑紋大碗”,它不應是鷓鴣斑紋碗,與“正圓如珠白點”記載不符。建窯嚴格意義上的鷓鴣斑紋可分兩種,一種為一次施釉後在燒造中釉色變化的天然鷓鴣斑紋,實物見於日本東京靜嘉堂文庫,日本稱其為“油滴天目”,因鷓鴣斑紋盞是我國古老的名稱,日本無此稱謂)和美國華盛頓Freer美術館收藏的共兩件。第二種為二次施釉一次燒成的人工填點白圓斑製品,目前國內外均未發現傳世品。

    完整器僅見廣東詹樹森先生收藏的一件生燒次品,其餘都為殘片。這種二次施白釉的技法是緣自河南、山西唐代“花釉”(先施黑釉,再在其上施乳白料後,燒成乳光斑釉),也可能是受南朝至唐代福州懷安窯乳光青瓷的啟發,因為懷安窯的乳光釉是“目前世界上發現年代最早的一種乳光釉或分相釉瓷” 《中國科學技術史·陶瓷卷》)。

    建窯陶工無意中燒成了天然鷓鴣斑紋,經陶谷等文人在詩詞中讚美及受社會追捧。但這種天然鷓鴣斑紋不受人的意志所控制,非常罕見難得,供不應求。在河南“花釉”的啟發下,建窯陶戶將閩中常見的鷓鴣鳥胸前白斑用白釉二次填點於黑釉上,創造了二次施釉一次燒成的鷓鴣斑盞,白圓斑明顯凸於黑色釉面上。但由於燒製不易,故二次施釉的鷓鴣斑盞底足絕大多數刻有“供禦”銘,供朝廷御用,所以不見民間及海外流傳。
01.jpg    02.jpg


03.jpg


       鷓鴣斑——以乳濁白釉灑滴於黑釉上,形成直徑5~ 10毫米的白色斑點,釉斑邊緣毛糙虛化,似黑底白斑的鷓鴣羽毛狀。大多數白色斑點較稀薄。 ”其實,該書所言的“窯變釉斑”是二次及以上灑(包括繪、滴、點、描、吹等)釉所至,正如其所言“鷓鴣斑—以乳濁白釉灑滴於黑釉上”,與一次施釉天然窯變的建盞曜變、油滴、鷓鴣斑、毫變、兔毫等紋飾不是同一回事。建窯鷓鴣盞也是高亮度釉同時可以看到白色鷓鴣斑開片的線(有人叫珍珠斑)與黑色釉面開片的線連接一起,可以互通,流痕非常明顯和流暢。鷓鴣斑盞是釉裝飾的工藝燒製而成。

     因燒製條件要求非常高。點彩釉窯變鷓鴣斑。成為極為稀少的名貴品種。此品種的實物與照片較為罕見,雖經近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幾經仿製。終不成功,因此顯此品種的珍貴。瓷壇"黑牡丹"宋徽宗至愛鷓鴣鳥的羽毛為紫赤相間的條紋,外觀同鵪鶉、沙雞相像,胸羽白點正圓如珠,為其他鳥類所沒有,“鷓鴣斑”就是鷓鴣鳥其胸部遍布白點正圓如珠羽毛,因為這種胸部散綴圓珠白點的羽毛,正是鷓鴣所獨具的風韻。“鷓鴣斑”的燒成比“兔毫”難,因此比“兔毫”更名貴,這點從古窯址的發掘就可以看出。在建陽永吉鎮古窯址“兔毫”瓷片到處都是,而“鷓鴣斑”的瓷片幾乎見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KCN.ORG.TW

GMT+8, 2024-3-29 03:47 , Processed in 0.01498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