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港都社長 于 2024-7-16 04:28 编辑
台灣主體性的輓歌——108惡靈異化學子心(一)
區桂芝 五月三十日,立院108課綱(以下簡稱108)公聽會之後,是該寫個總論了,可是我心充滿灰色的陰霾,久久不能下筆。教育官員聞絲不動的回應態度與口吻,明白宣告一切徒然,108可能成為萬年課綱。狗吠火車再狂烈,吠不醒裝睡的司機,「無恥」已固化成常態,教育列車出軌成必然,悲劇只能延續並擴大,社會正在付出代價,不知伊於胡底,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這是鬼島的共業。
最受咀咒的,當然就是當局一再否認的「去中國化」,具體明確表現在歷史與國文。司馬昭之心是欲蓋彌彰的,不過「去中國化」並不始自108,只是徹底消滅中國史,成功於108所謂議題式的教材編寫與教學,中國史隱沒於東亞史中,中國縮小與越南、韓、日並列,更淡化中國自古以來在東亞文化圈的巨大輻射與影響,也當然切開台灣與中國不只臍帶般的血肉連結。借嘉義大學歷史系主任吳昆財教授的話:這個「違反歷史教育原則」的歷史課綱「去整體性」,「在國二的歷史教科書中,從商朝到隋唐,2400年只有1600字」;「去主體性」,「完全否定台灣的主體性,乃屬中華文明圈」;「去人物性」,「幾乎完全忽略人物在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有的歷史人物面目模糊,學生只能強記硬背死的名字;「去脈絡化」,「剝奪了學生們對貫通且時序性歷史的了解」。在如此「歷史虛無主義」的敘事中,學生自然無法對先人偉大的文明成就產生任何孺慕嚮往;再加上「海洋教育與教科書用詞檢核計畫」的「指導」緊箍咒,所有版本的教科書要通過審察,敘事口吻只能自動將「中國」變成他者,學生自然而然在歷史認知中,誤把故鄉當他鄉,徹底的疏離與斷裂,使年輕的孩子們全成了中華文化的異鄉人。
缺乏相關歷史背景的知識輔助,造成國文科文言文教學的困難,若要附帶解釋作品相應的時代,則教學時數不足;若直接切入文本,則學生理解淺薄,美學感受力低落,無法涵泳出較高層次的思想體悟與啟發。教與不教間,國文老師屢屢陷入「妾身千萬難」的糾結,卻往往又只能自欺欺人的告訴自己,沒時間,「自主學習」吧!雖然心裏洞若觀火,別儍了!師生之間「上下交相賊」啊!最令人悲摧的是,文言文本篇章的大幅刪減,國中小已接觸稀微,高中三年也只能精讀區區15篇,其他蜻蜓點水式的補充教材,往往因為非「必選」篇目,故在時間成本的效益考量下,通常自然就「船過水無痕」了。故此,連最淺層次的教學目標——較精緻的語文運用能力提升——也幾乎全然落空。進入古典文學的門檻變高了,學生視國文學習為畏途,甚至因學習成就低落而產生仇恨值,質疑文言文的價值。再搭配執政者「去中仇中」的操弄,至今仍有人以意識型態來批判提高文言文比例的要求:筆者曾收到自言小學畢業的某商業公會理事長,聲稱他和王永慶一樣不懂文言文,一樣功成名就;有來自電子業的從業人員質問「我何時會用到文言文」。唉!夏蟲不可語冰啊!試問今天的英語系國家,會有人吶喊「學莎士比亞有什麼用」嗎?德語系的中學生不讀康德嗎?法語系的電子工程師會說「我何時會用到雨果」嗎?日本人至今所有的貴族教育都必讀中文的文言經典,當然也讀他們的《萬葉集》和《源氏物語》,有人膽敢顛覆古文經典的價值嗎?為什麼台灣人竟如此大言不慚的表現無知?除了堅持意識型態造成的腦殘,筆者想不出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