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社長港都 於 2019-1-18 09:40 編輯
湘西苗家婚禮習俗
上門迎親 湖南省瀘溪縣境內苗族的婚姻一般比較自由,男女青年訂婚後,男方於春節期間去幾個小伙挑著糍耙,臘豬腿、壇子酒,糖果等去女家拜年一、二次。結婚之前一天叫“插花日”此日女方家賓客齊集,男方必須在插花日派迎親隊伍去女方家。迎親隊伍由年青的7----11人單數組成。領隊的男人叫“娶親大哥”,女子叫“娶親婆”另外還跟隨一班吹鼓手[樂隊]。迎親隊到女方家寨外即鳴放鞭炮,女方緊閉大門,必待娶親大哥送上開門禮紅包,講一番娶親客套話,才准進門, 迎親隊坐席飲酒時。女方村中的姑娘們會向迎親客人們勸酒,必將迎親客人灌醉,姑娘們還借勸酒、上菜、上茶、盛飯等伺機向迎親人臉上摸抹鍋底黑,摸得娶親人個個成為大花臉,名曰“打粑”,或用豆渣和蕁麻葉對娶親人圍攻,打得娶親人遍體都是豆渣;蕁麻葉蜇得娶親火焦辣疼,叫“打親”“打發”,既越打越親,越打越發。要女方待老年人出來製止才停。 給新郎抹黑 湘西苗族信鬼好巫,,給新郎抹黑主要是驅鬼避邪的作用,期待新郎新娘不受巫鬼的侵入一生平平安安,清《瀘溪縣志》載:“信巫重鬼,所在皆然”如祭鬼、舉家老少避入山洞,名曰躲鬼,在一些山寨中至今還有吃貓血酒、咬燒紅犁頭、手摸油鍋、赤足上刀梯、畫符水治病、潑水飯送鬼、渡關贖魂、立擋箭牌、拜洞關蛇等等。這些舊習俗,已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有的已經被科學所解釋、廢棄、遺忘。有的仍在一些偏遠山村流存,如:祭祀神靈、祭始祖尤公、祭梅山神、祭龍神、祭盤瓠等等。 新娘梳妝打扮 漢族人的服飾與外地無異,土家、苗家人的服飾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家族男子老人,穿無領大袖滿胸衣,青年人,頭包青布帕或白布帕,呈人字路,著對胸衣,多排布扣,褲子為青、蘭布加白布褲腰,鞋子是青面白底。婦女,頭結髮辮,纏以白布帕或青絲帕,不包人字路。未婚女子,有的將髮辮垂於背後,而更多的是盤於頭上,婚後則將髮辮改挽成髻,束於網套。衣長大無領,袖管短而袖口大,向右邊開襟胸,襟胸和袖口滾有寸寬五色花梅條或絲繡花條。褲亦喜蘭、青布,白褲腰,褲腳大而短,口沿上端貼花梅條,或絲繡花條。鞋稍尖,青面白底,鞋面繡花。勞動婦女不習慣穿襪,多用青、白布裹腳。耳上吊金銀質耳環,手腕戴銀質或玉石手圈,手指戴金銀戒指,胸前掛"牙錢",上係有銀練、銀鈴、銀牙扦、銀珠子等一大串,行走時叮噹作響。苗族婦女喜在頸上戴銀項圈,上係有銀練、銀牌、銀鈴等,頭裹青花布怕子,比土家、漢人的長。 哭嫁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報結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門做活。先是在吊腳樓閨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親鄰兒女依次圍坐,哭起嫁歌來,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為“安席”,左女為“收席”。新娘起聲,“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晝夜。哭有規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罵媒人……哭三五天,有長達十天半月的。主要內容有回憶母女情,訴說分別苦,感謝養育思,托兄嫂照護年邁雙親,教女為人處世等。 喝交杯酒 新娘出嫁 晚上男女青年可以對唱山歌,通宵達。結婚日叫做“正日”,正日黎明,開始發親,由女方送親大哥[兄弟]背新娘從正門出換新鞋送入戶門外的花轎中,抬去男家。若途中與別寨娶親隊伍相遇,則各搶先從高處繞過。到了男家門外就由娶親大哥背新娘從門前火盆上走過,然後新郎新娘行禮拜堂,男方則大擺宴席三天,答謝親朋好友等不在話下,過完三早後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探親小住幾天。 轉載 : 湖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