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689|回复: 0

湖南衡陽漁鼓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2

回帖

4万

积分

超級版主

积分
42595
发表于 2020-11-9 19: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湖南衡陽漁鼓
00-0.jpg

  漁鼓,又稱道筒、竹琴。簡板,又稱簡子。流行於湖南地區。宋代已出現,​​見蘇漢臣所繪《雜技孩戲》畫面中(《中國音樂史圖鑑》IV—9)。明代王圻《三才圖會》載:“漁鼓,裁竹為筩,長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皮用豬膋上之最薄者,用兩指擊之。又有簡子,以竹為之,長二尺許,闊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外反。歌時用二片合擊之以和者也”。

  發展歷史
  漁鼓歷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也就是道士們傳道或者化募時所敘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他們敘情的方式就是打漁鼓,唱道歌,所以“打漁鼓,唱道歌”是連起來說的,如唐代的《九真》、《承天》(《唐會要》卷三十三)與《踏踏歌》(段常《續仙傳》論藍采和持拍闆說唱者)。後來,“道情”為民間藝人所習用,宗教內容便漸趨淡化,改唱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和英雄故事,“道情、唱歌”的方式也演變為一種說唱的藝術形式。到了元代,漁鼓已廣為傳唱,“諸民間子弟,不務生業,輒於城市坊鎮,演唱詞語,教習雜戲……擊漁鼓,惑人集眾”(《元史》卷一百五)。明清時期,漁鼓已形成了“有板有眼”的完整唱腔。著名愛國思想家王船山(衡陽人)就作過《愚古詞》(愚古即漁鼓)二十七首。作者記有“曉風殘月,一板一槌,亦自使逍遙自在”(《船山遺書》第六十四冊)之句。從此,漁鼓道情便由宣揚道教出世思想的工具完全過渡為富有娛樂性、知識性的民間說唱藝術。

  祁東是湖南的第一個“全國曲藝之鄉”,“漁鼓”是其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曲藝品種。祁東漁鼓的歷史可追溯至上世紀40年代中葉。一位叫劉賢忠的燒瓦匠捧著一個兩尺竹筒拍筒敲打,演唱歷朝趣聞和民間俚事,引得老百姓觀看。鄒祖溪(藝名懂乃積))拜其為師,是祁東漁鼓的創始人。他把祁東漁鼓帶入喪堂,又讓其走出喪堂,搭台演唱,每每為死者超度亡靈唱完夜歌后,便懷抱漁鼓筒,敲動簡板邊說邊唱,把三皇五帝、才子佳人的故事,從古至今娓娓道來,一直唱到天亮。從此,喪堂成了漁鼓根植的土壤;在1952年中南戲曲觀摩會演上,鄒祖溪老先生演唱了祁東漁鼓《廖仁福的互助組》,首次把漁鼓帶進了大雅之堂。從此,“祁東漁鼓”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藝人,藝人各具風格的唱腔興旺了漁鼓藝術。祁東漁鼓不僅在祁東、祁陽等地廣大農村、鄉鎮擁有龐大的觀眾群體,而且傳唱到衡陽、郴州、永州等市及廣東、廣西、江西、浙江等省。
轉載 : 衡陽市台辦



小黑屋|KCN.ORG.TW

GMT+8, 2024-11-22 20:40 , Processed in 0.01356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