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社長港都 於 2018-4-5 22:35 編輯
清明習俗|“清明面燕”:再看膠東花餑餑七十二變
齊魯網 4月5日訊作為國家非物質遺產,膠東花餑餑的身影穿梭於過去膠東老百姓的節慶婚俗中,春節裡有葫蘆、聖蟲、棗餑餑壓軸;農村上樑時,有小花餑餑的禮尚往來。
孩子滿月、百歲,長輩要送虎頭、燕子、如意等花餑餑造型;老人到了花甲之年,賀壽要用大壽桃造型的花餑餑以示慶祝;兒女結婚更少不了龍鳳呈祥、四季花開等花餑餑面孔。
如今,面對清明節俗的款款而至,膠東花餑餑再次變身“面燕”陪大家重溫過去美好時光。
“ 清明燕,端午蛋,正月十五捏豆麵 ”,因為清明節正值春燕回歸時節,於是在過去,人們通常用“蒸麵燕”的方式來表達對春暖花開這個季節的喜愛。只是問問身邊那些五六十歲的親朋好友,會蒸麵燕,又不怕麻煩的人真是“鳳毛麟角”了。
過去,人們生活條件艱苦,一年到頭吃不上幾頓白面餑餑,於是那節慶嫁娶的膠東花餑餑便成了大家對於“美食”的最後期待。要不你想,正月十五之後,這個年就算徹底過完了,臘月裡備的那些年貨早就一掃而光。於是,到了農曆三月份的清明來次“蒸麵燕”,讓那些被地瓜、玉米充斥了近2個多月的老百姓再有次吃白面的藉口,是不是有種“雪中送炭”的感覺。孩子更是高興得撒了歡,母親給每個人準備個容器,裡面先放隻大燕子,然後放幾隻小燕子,這叫“老母子”,孩子可以自己管理自己面燕,可以留著解饞,也可以掛起來裝飾。
如今,膠東花餑餑是“錦上添花”那些行為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元素,代表著美好祝福和健康綠色。紅色的是紅曲米為原料,綠色的是蔬菜汁為原料,黃色的是以南瓜為原料……然後搭配上老手藝人們畫龍點睛的本事,一款好吃又好看的動物造型、植物造型的花餑餑就呈現在人們眼前。
轉載來源:齊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