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零陵花鼓戲
零陵花鼓戲又稱永州花鼓戲,是湖南民間小戲劇種之一,舊稱花燈,或名調子,零陵花鼓戲是由祁陽花鼓燈和道縣調子戲合併而形成的地方戲劇種,是湖南花鼓戲六大流派之一。其流傳至今已有130年的歷史了。分佈區域主要在:永州所屬九縣以及衡南、新寧、邵陽、常寧和粵北、桂北等地,是分佈區域相對較廣的地方戲劇種。
零陵花鼓戲融劇情、音樂、舞蹈三位一體,以四功(唱、做、念、打)和五法(手、眼、身、法、步)塑造人物形象,具有鮮明的民族地方戲劇種特色, 《中國戲曲志∙湖南卷》和《湖南地方戲劇種志》均有收錄。零陵花鼓戲已成為永州歷史文化名城尚存的、不可多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永州歷史文化名城之所以成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乃至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內容。
零陵花鼓戲,舊稱花燈或調子,源於祁陽花鼓燈和道縣調子戲。祁陽花鼓燈源於清嘉慶年間形成的民間“車馬燈”和巫師的“出臉子”兩種歌舞演唱形式。道縣調子戲則由乾隆年間傳人的民間“獅子戲”發展而成。新中國建立後,祁陽花鼓燈和道縣調子戲藝人會合於永州,組成專業劇團,逐漸融匯而定名零陵花鼓戲。 轉載:永州文化網
|